佳利达是三水的纺织传统制造业企业,如今变身环保运营商负责大塘园区的集中供热和污水处理。南方日报记者 卢奕诚 摄
厂房是越做越旧的,人工成本是越做越高,越是如此,就越有一种寻求挑战的冲动。
眼前的这个中年男人,个子不高,皮肤黝黑,话语里带着湖南乡音,爽直而健谈,言辞里流露出他特有的幽默。成为一名刑警是他曾经的梦想,而事实上,他的人生轨迹却走向了另一个方向。在这条路上,他步履坚实地走到今天。
他叫姚颖,是佛山三水佳利达纺织印染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掌舵的这间公司,是三水大塘工业园区首屈一指的龙头企业,涉足纺织印染、热电、污水处理、自来水供应等多个业务领域,旗下员工超过1500人,今年前三季度纳税额突破5000万元……
“厂房是越做越旧的,人工成本是越做越高的,设备也是越做越旧的。”一位印尼的华人曾这样和姚颖说过,正是出于寻求挑战的冲动和高度的危机意识,佳利达在他的引领下实现了多元化发展,成为经济低迷背景下逆势而上的突围力量。
放弃高薪工作,独立办厂
“金领”创业
放弃高薪工作,独立办厂
1989年,姚颖从湖南工程学院毕业,进入高明溢达纺织公司。手拿扳手,调试机器,养护机器,擦拭机器,这就是姚颖最初的工作状态。
这样的工作状态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出色的工作表现,他获得了岗位调整的机会,而晋升、加薪亦随之而来。从普通的车间工人到部门经理,再到分厂厂长,他在梭织、针织、制衣辅料等业务部门都从事过技术和管理工作。用姚颖的话说,就是“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级别地往上升”。
在离开溢达前,他已是公司高管,名副其实的“金领”。“出来创业之前,就已经月薪好几万元,甚至每个星期上一两个小时班都没问题。”姚颖说,“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高的待遇了,尤其是在很安逸的时候做出这个决定是非常艰难的。”
但他最终还是做出了这个“艰难的决定”。2003年,姚颖离开了工作14年的溢达,走上自主创业之路。而当被问及是什么促使他放弃高薪工作,转而踏上充满变数与风险、不可预期的自主创业之路时,他说:“我觉得自己还是有一些拼搏精神的,在上世纪90年代创业之前,就有一个印尼华人跟我说,厂房是越做越旧的,人工成本是越做越高的,设备也是越做越旧的,但越是如此,就越有一种寻求挑战的冲动。”
曲折与艰辛总是创业之初的关键词,对于姚颖来说同样如此。2004年,姚颖与朋友合资购买了40台二手机器设备,在高明租赁厂房开始办厂。不久后因业务发展需要,他们调头西进,承包了广西柳州二棉织布厂。
从租赁机器厂房到自建生产基地
落户大塘
从租赁机器厂房到自建生产基地
随着工厂生产步入正轨,业务订单量迅速增加。姚颖发现租赁的厂房渐渐难以满足扩大生产的需要,而旧有的生产线缺少染色和后整理环节,且交通不便,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他开始谋划自购土地和设备,自建生产基地。姚颖再次将目光投向佛山,锁定三水大塘工业园。
“2002年的一次偶然机会,得知大塘准备搞一个三集中(集中供水、供热、污水处理)工业园。当时很兴奋,觉得这是一个机会,就果断买了一百亩地。”姚颖如此解释他当时看好大塘工业园并决定落户于此的原因。而事实上,彼时大塘工业园的一些基础设施和园区配套还不完善,落户于此的企业亦寥寥可数。
姚颖向记者描述了他第一次来到大塘工业园考察时的情景:“一片荒凉,周围都是农田,路窄得甚至连车都开不进去,我是下车后走到现在佳利达所处位置的。尽管如此,但我还是看准了。”之所以最终选择大塘工业园,姚颖更多看中的是它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增值潜力。
2005年,佳利达进驻大塘工业园。2006年2月,佳利达正式建成投产。而姚颖也在2005年底退出了广西的承包业务,将主要精力和资源投向大塘,投向佳利达。
这一次,姚颖的决心不言而喻,斥巨资对生产线进行全面升级:从日本购进喷气织布机、丝光机、退浆机,购入德国预缩机、定型机、整经机、浆纱机,从香港购入高勋染缸,打造起一条集染纱、织布、后整理、制衣于一体的先进生产线,成为高档纯棉色织布料生产商。
“没有先进的设备怎么能做出好的产品,只有向前走,才不至于被淘汰。”姚颖相信这些投入终会带来回报。而同时由于香港、加拿大、澳门股东兼客户的加入,佳利达获得了充足的资金支持,“改进设备、扩大产能的胆子也大了,产量增加了三倍,每月可达200万米。”
与此同时,佳利达的市场也不断拓展,来自欧洲、北美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订单纷至沓来。姚颖的投入逐渐取得了回报,纺织印染主业的稳定增长也为佳利达日后的多元化发展、业务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纺织为主业到热电、环保并行发展
多元布局
从纺织为主业到热电、环保并行发展
尽管佳利达的纺织印染主业保持了不错的发展势头,但问题也随着而来。佳利达进驻大塘工业园初期,园区内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只有9000吨,自来水厂日供水量仅2万吨,难以满足园区内企业增加投资、扩大产能的需要。而热电厂筹建到一半后因故停工,成为“半吊子”工程,园区内集中供热的计划暂时搁浅。
“当时这三厂由佛山整合企业进行经营,但由于他们看不到前景,并且每月亏损,对后期投资没有信心而不愿再投资。”姚颖告诉记者。
在这样的情形下,佳利达与大塘工业园内其他一些纺织企业只能自建锅炉,供应各自生产所需蒸汽。而这种“自给自足”的方式实际上耗费巨大且效率偏低,在日益增长的需求面前显得捉襟见肘。供水、供汽、污水处理等园区配套方面的不足,也成为大塘工业园吸引企业进驻的一大制约因素。
姚颖将蒸汽和水对纺织企业的重要性比作飞机的双翼,他认为污水处理是否得当也关涉纺织企业的成败兴衰。这一次,姚颖再度出手,砸下重金收购热电厂、污水处理厂和自来水厂。“我们认为城市的环保要求会越来越严格,企业在城市中立足的成本会越来越高,向外围迁移、向园区集中是大趋势,所以我们就赌了一次。”
从依靠纺织印染主业独力支撑,到涉足热电、污水处理的全新业务领域,佳利达在多元化经营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为完成这样的转变,姚颖和佳利达经历了艰难的尝试和摸索,也经历过发展的阵痛。
从2006年到2009年,佳利达基本每年的投入都在1.5亿元到2亿元之间,三个厂总计投入超过6亿元。姚颖希望如此巨大的投入能取得他所期待的回报,即通过完善供水、供汽、污水处理等园区配套,吸引更多企业进驻大塘,发挥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和整合功能。
但这项被姚颖称作“筑巢引凤”的举动并未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进驻的企业在起初并未如预期般迎来爆发式的增长。尽管如此,姚颖的投入却未停止。
此外,热电、污水处理等方面的技术攻关也是横亘在佳利达面前的一道难题。为破解这道难题,佳利达主动出击,积极寻求产学研对接,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环境工程学院等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并取得不少突破性进展。“我们与佳利达的合作从2008年就已开始,主要集中在废水、废气、污泥、中水回用四个领域,根据佳利达在清洁生产领域的技术需求,有针对地提供技术研发成果,帮助佳利达提高治污排污效率,同时降低技术成本。”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的郭华芳主任告诉记者
付出终有收获。到2010年4月,佳利达热电分厂已建成2台35吨/小时、1台75吨/小时和1台130吨/小时锅炉,同时配套了1.8万kW发电机组,实现工业园区集中供汽,并成功并入广东电网。
而污水处理厂采用先进的物化、生化联合处理和臭氧反渗透处理工艺,已建成设计处理工业污水能力5.6万m3/天,中水回用能力3.8m3/天;自来水厂通过配套进口电子加药系统和先进的水质化验设备,日供水能力超过10万m3,已基本可满足当时企业的用水和污水处理需求。
伴随大塘工业园配套的完善,进驻企业从2010年开始明显增加,尤其是各类纺织企业的集聚效应逐渐显现出来。佳利达通过供水、供热和污水处理业务的多元化拓展,消除了园区内大小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而佳利达亦藉此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发现了可支撑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新“蓝海”。
他山之石
“三统一”工程助力
西樵纺织产业园蝶变
广东西樵纺织产业基地位于西樵镇的西北部,是广东省纺织产业示范基地、中国流行面料工程南方产业研发基地、广东省纺织机械产业基地,2011年6月,广东西樵纺织产业示范基地被省政府授牌为省循环经济工业园。在首批获得认定的10个园区(基地)中排名第一,也是佛山市首个。
纺织产业规模扩大使得环境压力骤增。河水发黑散发异味,村民投诉不断。而西樵两边的西江、北江是二级水源保护区,西樵山又是国家级名胜风景区,更大的环保压力和指责纷纷指向西樵镇和纺织产业园区。
2005年,当地政府决定投入约4.5亿元建设“三统一”工程,通过“三统一”工程,曾饱受投诉的西樵镇纺织产业变身“环保代表”。2005年,当地政府投入约4.5亿元建设“三统一”工程,原来直排西江、北江的印染企业污水管都被“腰斩”,一年减少了5000吨化学需氧量COD,其制定的企业排放标准比国家标准还低40%。使得西樵纺织产业基地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纺织工业类生态工业基地。2009年,纺织基地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2.34%,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36.70%,中水回用率23.22%。
据了解,通过“三统一”工程,企业不用将大笔环保成本投入到产业研发上。这一点吸引了一大批上下游品牌纺织企业入驻,实现了西樵纺织产业集群进一步规模化和升级。数据显示,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西樵纺织”创造了近30年来开机率最高的纪录,全年共引进国内外先进纺织设备1200多台,产值、税收、投资逆势增长分别达到9.7%、19.8%和36.5%。
纺织利润空间缩小,主动求变逆势增长
战略转型
在佳利达的发展历程中,“客户变股东”的营销管理方式曾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8年,世界金融海啸汹涌来袭。之前为抑制经济过热采取的紧缩措施,与金融海啸引发的外需急剧萎缩相叠加,国内经济形势在短时间内调头向下。而外需依赖程度较高的纺织行业更是在这波危机的冲击下“哀鸿遍野”,不少中小型纺织企业因订单不足、资金链断裂而停产或倒闭。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佳利达在危机中的走势。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佳利达的产销额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保持了逆势上扬的态势。这其中,“客户变股东”的作用不可忽视。
“客户变股东”作为一种经典的合作模式,通过资本纽带将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结起来,成为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尤其是在经济下行或是政策紧缩时期,企业往往需要面对订单下滑、资金链紧绷的局面。而作为客户的股东可优先提供订单、保证原料供给,作为股东的客户可注入资金,使企业安然度过危机。
2008年底为扭转经济颓势的救市政策和刺激计划,帮助中国经济成功实现“V”形反转。而此后部分政策的“副作用”开始显现,通胀上行、房价走高、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攀升,地方政府债务上升……为应对这波经济过热,2010年下半年一系列紧缩政策渐次出台。与此同时,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美日经济复苏缓慢,外需不振。内外因素的叠加,使纺织企业的生产经营再次面临巨大压力。
2011年,棉纱等纺织原材料价格大起大落,纺织企业饱受其苦。2011年6、7月份,佳利达也陷入困境,这是被姚颖称为“公司成立以来最困难的一段时期”。由于之前棉价大涨,姚颖推掉了不少订单。而之后棉价急转直下时,又遭遇订单不足的局面,导致佳利达部分生产线停产。而这一次,香港的客户兼股东提供100万米布的大订单解了佳利达的“燃眉之急”。佳利达也得以顺利度过这段艰难时期。
纺织业近几年的发展走势促使姚颖不断思索未来的发展方向。“未来几年我们的纺织主业会保持一定的增长率,但增长速度会有所下降。”姚颖研判。他认为纺织业较容易受到外部经济环境和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发展风险在增加,而人力成本快速增长、棉价内外倒挂等因素又挤压了纺织企业的利润空间。
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佳利达正悄然调整发展方向,加速新业务领域的布局,以推动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在环保、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领域,未来几年我们还会加大投入。”
战略调整成效显著,引才、建园助推转型升级
筹备上市
今年以来,佳利达的业绩快速增长,上半年纳税额就已突破3000万元。而去年全年的纳税额也仅仅在1500万元左右。如此迅猛的增长从何而来?姚颖向记者透露,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热电、污水处理、自来水供应等新兴业务模块,而非纺织印染主业。
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企业能否完成转型并实现跨越式发展,人才是关键,姚颖亦深知这一点。今年3月份,姚颖挂帅“千里引才”,到北京高校招募大学生。“我们主要是有针对性地引进废气治理、废水治理、污泥治理、水回用方面的技术人才。”姚颖介绍说。
对佳利达而言,此次“千里引才”收获颇丰,最终加盟的不乏来自国内顶尖名校的研究生。姚颖也对此次新晋加盟的大学生寄予厚望、委以重任。“废水、废气的治理可以说是永无止境的一项探索,我们今后会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希望继续加强研发、提高管理水平,不仅做到增产不增污,更要尽力实现增产减污的目标,我们正在努力。”
另一方面,佳利达计划在湖南长沙筹建一个新的工业园,该工业园规划占地9000余亩,第一期用地3000余亩,将于今年11月28日动工。根据姚颖的设想,佳利达将把在大塘工业园的业务模式嫁接到新的工业园,除少量纺织印染业务外,将重点建设热电、自来水、污水处理三厂。企业进驻工业园之后,只需专注于生产经营,供水、供热、供电、污水处理等配套服务将由佳利达统一提供。上述业务也将成为佳利达在新工业园的主要利润来源。
此外,佳利达正在加速推进企业上市进程。“我们筹备上市实际上从2007年就开始了,期间两年因为某些原因暂时搁置了上市计划。今年是三水区政府提出的‘企业服务年’,一些实质性的举措对我们帮助很大,也重新点燃了我们上市的信心。”据姚颖介绍,佳利达即将推动股改。“我们计划明年3月之前完成股改,明年下半年或者后年上半年申报沪市主板。”
“上市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发展平台,为我们加速业务转型和扩张提供资金支持。另外更重要的是,企业上市后公众化持股,可以引入职业经理人,规范公司的经营管理,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姚颖如是评价上市对于佳利达的意义。
通过“千里引才”增强技术研发力量,提升经营管理水平;通过业务模式的复制和嫁接扩张版图,加速布局;通过上市积蓄发展力量,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佳利达主动求变的路径渐趋清晰。
从过去的纺织主业“一枝独秀”,到如今的热电、环保多项业务齐头并进,从过去的“一条腿走路”,到如今的“多轮驱动”,佳利达正走出一条渐进而稳妥的转型之路。
而对于姚颖来说,他似乎离成为一名刑警的儿时梦想越来越远,但若要说成为一名出色的企业家,他已渐行渐近……
(审核:李爱国 罗荃 喻亦荣)